一、閃燈基礎觀念:光圈、距離與GN值的關係
1.GN值=光圈X距離
ex:當閃燈GN值=20(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光圈設為f4,
此時有效閃燈距離為5公尺。
當閃燈GN值=20(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與被攝物體距離10公尺時,
此時光圈需設為f2才能有效曝光。
2.在光圈不變及閃燈出光量不變之下,快門的速度並不影響閃燈補光,
但會影響環境光的曝光多寡。
閃燈的速度為1/1000秒~1/10000秒內完成,
比快門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
所以當快門速度為1/3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為1/1000秒(或更短),
改為1/6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依然為1/1000秒(或更短),
其中快門速度不同的差異,我們可以想成,
當快門為1/30秒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30秒-1/1000秒=97/300秒,
快門為1/60秒時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60秒-1/1000秒=47/300秒,
所以快門為1/30秒時,吸收環境光的時間比1/60秒還久,
因此曝光量也比較多,此總針對快門速度的調整,
對於室內攝影大場景的拍攝就可以比較出快門變化產成的不同效果。
3.當閃燈GN值不敷使用時,可以利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達到增大GN值的效果。
當底片為100度時GN值為24,
改為200度底片時,GN值為36,
改為400度底片時,GN值為48,以此類推。
因此,當GN值不夠大,或光圈不夠大時,可以利用底片來解決此問題。
二、閃燈模式
1.M模式,在此模式之下,每一次的拍攝都需要一當時情況,
利用GN值=光圈X距離的公式作相關的調整。通常此模式之下,
閃燈為全出力,除非閃燈具有1/4或1/2等,其他出力大小的選擇。
優點:完全依照攝影者的設定輸出光量。
缺點:需每次作計算及調整,可能緩不濟急。
2.Auto模式,在此模式之下,當我們固定好閃燈及鏡頭光圈大小之後(需一致),
在閃燈出力的有效範圍之內,閃燈會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統計算補光充足與否,
自動控制閃燈出力的大小,達到準確曝光。
優點:改良M模式需每次調整曝光的缺點。
缺點:依然需要作光圈對應的調整。(其實也不是啥大缺點,了解過後會發現其
實A模式也是很好用的,在某些情況之下,能做曝光補償的動作,反而比
具有TTL測光但是沒有曝光補償的閃燈還贊。)
3.TTL模式,在此模式之下,當擊發快門之後,閃燈亦同時擊發補光,
並且經由反射回來的燈光計算補光量充足與否,如測出曝光不足,
則會自動增加閃燈出力來達到曝光充足。
優點:測光準確,方便好用。
缺點:不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在需要加減光的情況下,就掛了。
如果想要加光,就算開大光圈,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夠了,
就會減少出力,反之,如果想要減光而縮小光圈,
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太暗了,還是會加大出力,
所以曝光量閃燈出力大小不隨光圈改變而有所變化,
因此就沒法度了。
四、閃燈加光或減光
1.M模式:以下所有的閃燈應用在M模式下,釵悎v沒有講解。
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模式適用。
2.AUTO模式:要加光則開大光圈,要減光則縮小光圈。
3.TTL模式: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可以直接調整,要加光則加一格(+1EV)
減光則減一格(-1EV)。
4.有預閃弁鄋滌{燈,可以測試出力足不足夠(AUTO模式)。
由於閃燈釋出的光照越遠時光線越弱,所以當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的時候,
前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多,後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少,會形成前面的白,中間的灰,
後面的黑的情況,因此要適度的作加減光的動作(或利用跳燈)。至於要如何判斷,釵悎v說:靠經驗。
當被攝物體週遭環境具有會反光的物體時(金屬、玻璃、鏡子等等),
當閃燈補光時會產生反光亮點,此時需要減光來減少反光亮點的亮度,
或是採取斜角度拍攝,讓燈光折射不造成反光。(AUTO及TTL模式適用)
五、跳燈
1.跳燈可以改變光的軟硬(照射面積)及方向,可改善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時,
前白中灰後黑的情況,因為,燈光經由跳燈再折射後,補到前中後的燈光
就比直接平打較平均了。
2.跳燈時須注意反射物體的顏色,不同顏色的反色物體會造成不同顏色的效果。
3.避免利用鏡子或玻璃作跳燈。
4.用人作跳燈的反射物體聽老師說效果也不錯歐。
5.避免以45度作跳燈,可能造成上白下黑的情況。
6.大部分的閃燈罩都只能減弱閃燈出力,只是減輕反差而不是達到柔光的效果,
要達到柔光的效果必須要將閃燈出力面積加大才行。(幫老師打一下廣告,
他發明的柔光罩看起來真的好用,可以買來試試看歐 )
7.夜間室內攝影時,老師建議使用400度底片,如此可以爭取到較大的GN值及
較快的快門速度。
以上為不考慮環境光的閃燈應用。
以下為加入環境光的閃燈應用。
1.快門速度可以決定環境光的曝光亮的多寡,快門增加則可以去掉環境光,
快門降低則可以加入環境光(大場景時適用)。
ex:當快門為1/60秒時,較遠處的地方環境光收的較少,所以就暗暗的,
如果改為1/15秒時,環境光收的較多,所以遠處的地方就比較亮了。
2.實際超作方式(AUTO模式):先將閃燈關閉(因為有時開了閃燈,有的機身會
自動調整快門速度,光圈先決模式下亦然),測量當時環境光的曝光值,
然後再配合閃燈補光,當然此時閃燈的光圈必須與鏡頭一樣,以上為室內攝影
使用。
3.使用閃燈時AUTO模式下,相機最好使用M模式,可以利用光圈及快門來做加減
光的變化。
4.當希望補正色溫但是又不想影響現場光的氣氛時,可以使用減光的技巧,
ex:當閃燈光圈設為f4時,機身測光為f4 1/30秒。將光圈縮小為f5.6
並且放慢快門為1/50秒,此時光圈變小閃燈的補光量變少了,
但是原來環境光的曝光量依然不變,因此,有補燈的效果,而且也有充分
的現場環境光。(AUTO模式)
TTL模式可以直接用閃燈上的曝光補償來做減光的效果。
p.s.如果要閃光燈的曝光量正常,光圈大小事不能調整的。
5.AUTO模式在戶外的情況下,當環境光為f8 1/60秒時,如果在逆光的情況下,
補光要減1~2格(閃燈上的光圈設定從f8改為f5.6),因為不減光的話,人會看起
來假假的,就像是在大型海報前面拍照一樣,沒有距離感。
TTL模式一樣直接在閃燈上作減光的動作。
6.壓光:閃燈的GN值要夠大,而且相機的最高同步閃燈越快越好,才容易壓光。
ex:環境光為f8 1/60秒(閃燈也設為f8),此時加快門速度改設為1/250秒,
則前面的被攝主體補光正常,但是背景光曝光不足,白天就像黃昏囉。
7.翻拍大決招:
首先要避開反光的角度,不要直接面對被攝物體,然後記得閃燈要在被攝物體
之外的側面(外圍)出力,盡量使用鏡頭最大的焦段拍攝(變形較不嚴重,因為非
正面拍攝),最後用修圖軟體將變形的角度拉正即可。
攝影技巧 - 1.如何使用獨立式測光表2.閃光燈的功能與使用
一.如何使用獨立式測光表
與內置式測光表想比,獨立式測光表具有測光精確,功能齊全和使用靈活方便等特點。那么,使用獨立式測光表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最重要的當然是根據測光表的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各項功能,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問題需要影友注意。
1、 注意保護測光表。拍攝時頻繁走動、俯身起立都會使掛在胸前的測光表晃來晃去,很容易碰上三腳架或其它堅硬的物體。測光表屬于精密的電子儀器,為了防止磕碰,在不進行測光時,套上原裝的皮套,以 起到緩沖保護的效果。在潮濕和多塵的環境中,更應加倍愛護,平時不用時要將其放在防潮箱裡。對配有取景器的點測光表,應像對待攝影鏡頭一樣保護好取景器。可測量入射光的測光表都有一個白色半球形的散射元件,突出在機殼外,最容易被磕碰、磨損和弄髒,保護好這一元件對保證測光精確尤其重要。
2、在寒冷環境的中使用,應該注意電池電量的衰減。測光表依靠電池才能工作。無論是普通干電池、鋰電池還是鈕扣電池,其效能都會因過低的氣溫而衰減,從而影響測光精度。因此,在測光完畢后,應隨手放入大衣內兜以保障精確的測光。
3、注意感光度和濾鏡原素的調整。獨立式測光表都有感光度調校功能,以適應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膠捲。現代電子照相機可識別膠捲的DX編碼,自動調整感光度設置,而測光表必須透過手動調整。在更換膠捲時,應特別注意測光表的感光度設置與膠捲感光度是否相符,否則將導致曝光失誤。同理,在攝影鏡頭上加用濾光鏡時,也應注意該濾光鏡所需的曝光補償數值,並在測光表上作相應調整。
4、注意細節,正確操作。測量入射光時,不要讓自己的影子落在半球形附件上,盡量避免穿著反射率高的淺色服裝。在確定好所有拍攝條件,如光源方向、強弱、道具位置、模特姿勢等項之后才測光,測光后應立即拍攝,而不要先測光,再調整、后拍攝。
二.閃光燈的功能與使用
閃光燈可分為內裝式和獨立式兩種︰前者與照相機合為一體,不能拆下,主要用在小型的135自動曝光照相機上,少量的高級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也有內裝式閃光燈,其特點是可以與照相機配合自動完成閃光曝光,攜帶方便,但功率較小,不適應較遠距離的拍攝;后者指獨立單體的電子閃光燈,使用時與照相機連接,功率較大,功能較多,並能裝在各種照相機上。
目前使用的小型獨立電子閃光燈,具有操作簡便、使用靈活、發光強度較大的優點。它的閃光持續時間極短(1/1000─1/10000秒),為凝固快速的動體提供了便利。
購買閃光燈時的檢查比較簡單,一般的閃光燈只需裝上電池,讓它充電后可以正常閃光就行了。選擇閃光燈首先應考慮它的發光功率,閃光燈有發光功率的大小區別,用閃光指數來表示。指數(GN)在18左右的屬于小功率,指數在24─30之間屬于中功率,指數在40以上的就是大功率了。功率大的閃光燈適用的範圍比較大,體積也相對笨重些;功率小的適用性能也少些,但體積小,價格也低。
一般家庭使用的閃光燈可以根據手中照相機的類型選擇指數在20─24之間的,比較實用。比如對平視取景照相機來說,由於照相機的體積小,功能簡單,攜帶方便,一般選用體積小,指數低些的閃光燈。如20左右。太大的閃光燈攜帶不便,裝上后會有“頭重腳輕”的不諧調感。配用一般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可購買指數為24以上的閃光燈,以適應更大範圍的拍攝需要。
電子閃光燈以干電池為電源,目前可充電的鎳鎘電池在閃光燈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有極少數的閃光燈是禁止使用鎳鎘電池的,否則會對閃光燈造成損害,使用前必須看清說明書。
買電子閃光燈只要知道它的閃光指數,就可以拍攝了。但要記住一個公式才能運用自如。這個公式很簡單,用閃光燈的指數(GN)除以照相機至被攝體的距離米數,就可得出你所應該使用的光圈大小。
舉例來說,你先向被攝體調焦,看一下鏡頭上標出的焦距,大約是在3米處,然后用你的閃光燈指數24除以3,得出8,這個8就是你這時應該用的光圈系數f/8。也就是說,你用閃光指數為24的閃光燈,拍攝距離為3米的景物,只要用光圈f/8,就能獲得比較合適的曝光量。如果人物有前有后,拍攝時可以根據前面的人物曝光,讓后面的人物暗些;也可以讓后面的人物曝光正常,而讓前面的人物曝光多些;當然還可以選擇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兼顧前后的光照。
使用這一公式要注意幾點︰一是這個公式是以ISO100/21°的膠捲為準。二是如果計算出的光圈系數介于兩擋光圈之間,對于一般的負片來說,寧可選用較大的那擋光圈。比如算出光圈系數為7,那么最好選用f/5.6,而不用f/8,讓景物曝光充足些。三是有些國外的閃光燈是以英尺(ft)為計算單位的,要弄清楚,以免計算錯誤。
當然,每只閃光燈上都會印有一張相應的閃光燈曝光對照表,可以透過拍攝距離查到相應的光圈大小,但有時還不如心算來得方便。
由於外電眼式自動測光的閃光燈是根據閃光的反光來控制輸出光量的,也就是當電眼接收到以較強的反光時,就會自動減少光量的輸出,反之就會增加光量的輸出,而且它是以一般物體的亮度為標準的(18%的灰度),所以當遇到白色或反光很強的黑背景時,反而要略微收小一些光圈,以獲得比較準確的曝光量。
閃光燈使用方便,但在一般情況下發出的都是正面光,光照缺乏立體感,而且容易在人物身后留下生硬的投影。如果你的閃光燈頭是可以上下或左右轉動的,就可以採用反射閃光法來拍攝。拍攝時,可將閃光燈頭搖向天花板或是左右的白牆壁,讓反射的閃光照亮被攝體,這樣不僅能增加立體感,消除投影,而且光線柔和自然,是一種理想的閃光模式。反射閃光的缺點是光線損失失較大,必須使用功率大的閃光燈。在計算反射閃光的曝光公式時,其距離必須是閃光燈到反射物的距離加上反射物到被攝體距離之和,算出的光圈必須開大一擋,以彌補反射物對光線的吸收等損失。
由於閃光燈的光線比較硬,拍攝時還可以在閃光燈上加乳白色的柔光片或充氣柔光球,或蒙上白色織物,以產生漫射的柔和閃光。在閃光燈上蒙了白色手帕之后,在室外的陽光下對逆光中的人物進行補光,可以使畫面獲得了既有逆光照明又有暗部細節的柔和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